党建引领 基层善治|宿迁经开区:综治“绣花针”织就基层治理“幸福锦”
- 发布日期:
2025-04-30 - 来源:
- 访问量:1
(速新闻记者 王晖 通讯员 杨允)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,社会治理的考题不断更新迭代。近年来,宿迁经开区以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为笔,以服务群众为墨,在基层治理的画卷上精心勾勒。在这里,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(以下简称:综治中心)不再是冰冷的建筑,而是成为串联起万家灯火的温暖纽带;各部门力量不再是松散的个体,而是凝聚成守护平安的坚实堡垒。从“一站式”服务的高效便民,到“全周期”管理的未雨绸缪,再到特色品牌的创新实践,宿迁经开区正以“绣花针”般精细、专注的态度,织就基层治理的“幸福锦”。
“一站式”服务
家门口的“解忧杂货铺”
“真的没想到,这么复杂的赔偿问题,在综治中心两天就解决了!”说起不久前的经历,宿迁经开区居民王阿姨仍难掩激动。她的儿媳遭遇交通事故,本以为要在漫长的诉讼中耗费精力,却在综治中心的“援调对接”机制下,仅仅两个工作日就拿到了赔偿款。

这不仅是一起纠纷的化解,更是群众对综治中心信任的生动注脚。在宿迁经开区,“小事不出村,大事不出区”早已从口号变为现实。区级综治中心犹如基层治理的“智慧大脑”,乡(街道)和村(居)综治中心则是延伸到群众身边的“神经末梢”,三级网络织就一张紧密的服务大网。

走进区综治中心大厅,综合服务窗口繁忙有序。依托“一站式”社会综合治理平台,群众只需“动动嘴”,就能让问题在各部门间“跑起来”,实现“一窗受理、后台分办”。联合调解室里,“智慧”与“温情”并存,人社、建设等部门按需“入驻”,律师轮值提供专业建议,人民调解员用耐心和智慧化解矛盾。这里没有推诿扯皮,只有协同作战;没有漫长等待,只有高效解决。自2023年5月综治中心揭牌入驻以来,2238件矛盾纠纷在这里得到调处,2039件成功化解,调解成功率高达91%,群众满意率直线攀升。
“全周期”管理
平安防线的“智慧盾牌”
“姜叔,最近身体咋样?小区里要是有啥问题,尽管跟我说!”近日,黄河街道派出所民警和网格员正在入户走访,和群众“唠嗑”,排查矛盾纠纷风险隐患。

在宿迁经开区,这样温暖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演。148个基础网格,148名专兼职网格员,推动网格事件闭环管理“街乡吹哨、部门报到”机制更加健全,2024年共采集事件1.4万件、办结率100%。为了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,宿迁经开区构建起“排查识别—分类处置—综合治理”的全周期管理体系。线上,“云网格”搭建起便捷的沟通桥梁,群众动动手指就能提交诉求;线下,网格、司法、公安等部门组成“排查分队”,走街串巷,不放过任何一个隐患。公安非警务警情与综治中心实现信息共享,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,形成“线上+线下”双轨并行的问题处理响应机制。

今年以来,宿迁经开区综治中心大厅接待群众2000余人次,线上咨询突破1万人次,100余条非警务警情得到有效分流,85条成功化解。通过联合研判,71件初信初访信访事项得到实质化解,18件取得重要进展。区、乡领导定期“坐诊”综治中心,对疑难复杂问题“把脉开方”,推动构建起调解优先、分层递进、司法兜底的多元化解工作体系。如今,全区重点矛盾纠纷化解率同比上升19%,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达到100%,平安的种子在宿迁经开区的土地上生根发芽。
创新路径
基层治理的“特色密码”
“以前遇到问题,像只无头苍蝇到处乱撞,现在到综治中心,所有问题都能找到答案!”近日,居民何某与某公司的施工费用纠纷,在综治中心的调解下顺利解决,工程款及时到账,工人工资也有了着落。这正是宿迁经开区创新基层治理路径的生动缩影。

近年来,宿迁经开区因地制宜,将综治中心打造成基层治理的“特色名片”。在网络建设上,区级综治中心统筹全局,乡(街道)中心扎根一线,社区中心贴近群众,三级联动、各司其职。选址便民利民,资源整合节约集约,真正实现“群众有所呼,治理有所应”。

15项制度机制的建立,让各部门从“单打独斗”变为“协同作战”。首问负责、矛盾纠纷跟踪办理、研判会商等制度,让每一个环节都有章可循,每一项工作都有人负责。一个中心,调动各方资源,形成了权责明晰、高效联动的指挥体系,奏响了基层治理的“大合唱”。
“老朱调解室”“家事调解室”“老支书调解室”……12支特色调解团队扎根社区,活跃在邻里纠纷、欠资欠薪等各个领域,用“拉家常”的方式化解矛盾,用“以和为贵”的理念传递温暖。

漫步宿迁经开区,综治中心的“蓝马甲”穿梭在大街小巷,“一站式”服务的温暖传递到千家万户,特色品牌的故事口口相传。从“一处美”到“处处美”,从“盆景”到“风景”,宿迁经开区正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为引擎,驱动基层治理迈向更高水平,让幸福在每一个角落绽放。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